何建明长篇报告文学《诗在远方》:山乡巨变中酿出的诗意

图片
图片
山乡巨变中酿出的诗意
文丨潘凯雄
“一望无际的浩瀚沙丘,除去波浪般起伏的沙丘轮廓,就是沙丘光秃秃的身影……它确实很像波涛汹涌的大海,只不过颜色不是蓝的,而是黄浊的,让人感到一种巨大的压抑。”名副其实的“空中无飞鸟,地面不长草。沙滩无人烟,风沙吹石跑”。
“举目四眺,满眼盛开的马铃薯花和一丛丛叫不出名字的山花在四周山体上簇拥着、跳跃着,仿佛新组成的欢迎队伍在向我们热情招呼……那习习清风,拂面如洗,更令人格外神怡。峡谷之上的蓝天与白云,与那群山青峰嵌接在一起……”
很难想象:出现在何建明长篇报告文学新作《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中的这画风差异之大的两段文字所状写的竟然都是那个名叫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同一片土地,而让这里发生如此地覆天翻变化外在的物理时间仅仅只是用了20多年,其内在的化学缘由则是因“闽宁经验”这四字所结出的神奇硕果。
所谓“闽宁经验”,说的是中央在1996年秋召开的扶贫工作会议上部署安排了福建与宁夏对口扶贫协作,而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担任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此时的福建和其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自身扶贫任务就很繁重,但习近平同志曾工作在脱贫工作第一线,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有自己质朴的工作作风、独到的理论思考和深厚的人民情怀。他一到宁夏就深入基层调研,在人民群众“吊庄”的探索中,提出了共建一个“闽宁村”来带动宁夏脱贫工作的总体构想。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福建人民的帮扶下,宁夏人民用自己的奋斗在一片空白的黄河荒滩边建起了一座经济繁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新集镇,走出了一条东部扶西部、先富带后富、多数帮少数、外力促内力的共同奋斗、携手进步与繁荣发展之路。“闽宁经验”由此应运而生。
何建明的《诗在远方》就是这样一部与其作品副题所示,全面呈现“‘闽宁经验’纪事”的长篇报告文学新作。作为一位报告文学创作领域的多面手,何建明对脱贫攻坚题材的创作并不陌生,曾先后创作了表现贵州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代表黄大发事迹的《山神》、展示贵州毕节扶贫脱贫的《时代大决战》和以浙江安吉为例呈现“两山”科学理论的《那山,那水》等作品。尽管如此,面对“闽宁经验”这样内涵丰富的重大题材,且又涉及闽宁这横跨东西两个省区,他还是为此做足了功课:一方面在宁夏分别到固原、同心、红寺堡等市县去走、去看、去听,深入乡镇、企业、医院、学校和移民家中采访80多人,收集图书资料100余册、报纸80余份、刊物50多种以及相关资料200多件;另一方面又去福建实地走访、采风和查看文献资料,这一切都为该书的创作奠定了必要必备的基础。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的创作过程本身也是何建明对总书记提出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这“四力”要求的一次扎实践行。
说实话,对“闽宁经验”这一题材的书写,其题材固然重大、内涵也十分丰富,但又的确既非文学更不是报告文学这一文体所能独占。比如从社会学、经济学、历史沿革、产业发展、自然生态等不同角度都可以写就不凡的专题研究报告。相反倒是报告文学,既不能不涉及这些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与领域,更要以文学独有的方式来和谐统筹、个性呈现。因此如何以文学为本综合施策就是摆在创作《诗在远方》时无从回避的一个艰巨任务。综合总体看,应该说何建明为此的确下了许多功夫,想了不少招,尤其是在如下三个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
首先,科学客观地揭示与呈现时代紧迫性与历史纵深感之间的逻辑关系。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并于2021年取得了全面胜利。另一方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自打1921年在嘉兴南湖的红船上党宣告成立之时起,“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就始终不渝地写在党的旗帜上。正是这样一种逻辑关系,《诗在远方》中的重头戏固然属于“闽宁经验”范畴中大量鲜活生动的实践及成果,但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和他们的代表为宁夏的脱贫与复兴所付出的心血与实践同样也留下了珍贵的记载。点与线的交织与呈现,使得《诗在远方》的历史纵深感大大得以增强。
其次,就本人所阅读过的这种大场景、主题性的报告文学作品而言,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便是多见事鲜见人。一部数十万字的作品读下来,脑子里能留存下的多是事而几无人,能够复述的也大抵多是事件而非干事之人。虽不能简单地断言这样的作品就没有价值,但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如果只是见事不见人无论如何都总是一种遗憾。比之于这类作品,《诗在远方》对人物的写真与刻画无疑还是十分突出的。面对跨东西两省这样的宽领域和脱贫攻坚参与者众的大事件,能够有那么几个人物脱颖而出为读者所熟记就已是殊为不易。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我想何建明所交出的答卷至少达到了优良级。仅就本人阅读感受而言,林月婵、谢兴昌和孛云峰这三位人物的形象都在我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先说那个时任福建省扶贫办主任、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在宁夏扶贫干部和宁夏人民心目中近乎女神的林月婵,这位“从1996年冬天那一次受习近平委托到宁夏起,每年都会去宁夏,有时一年一次,有时一年几次……到底去过多少次‘那边’,连她自己都记不清了”的林月婵而今却已是一个患有严重帕金森病的患者。何建明在作品中并没有写多少她在宁夏的所作所为,而只是形象地描摹了她现在每说一两个字都十分吃力,每说一句话“都会在坐着的椅子上像鲤鱼打挺式的扑腾、扑腾……”然而即便自己的身体已然这样,但她心中所惦记着还是“那边”的那些人和那些事。单是这一个细节,这个林月婵又如何能够不在读者心目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再说何建明在宁夏真正见到的第一位从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农民谢兴昌,这个被总书记称为“移民的引路人,移民致富的带头人,闽宁镇发展的见证人”,仅凭他那曾经因贫穷而“生了五个孩子”,虽“保住了党籍”却“也丢了一个吃商品粮机会”这一个细节,读者就很难忘记他。至于那个因自家的脱贫致富又带动数百户贫困家庭走上了小康之路的孛云峰,也是由于当年在自己新婚后第十天的那个漆黑长夜而偷偷逃出西海固这样一个细节而深深地被烙在读者心中。而《诗在远方》中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厚印记的当绝非如此三位,这对一部以跨两省叙事为主体的报告文学而言已是殊为不易的了。
最后,一个地区从深度贫困的形成到消除绝对贫困的过程,无疑是一个由历史与现实、科学与人文、自然与社会等多种错综复杂的因素综合交织而成。因此,对这个过程的呈现必然也是一个相应综合的追溯与复盘。于是,在《诗在远方》中,除去紧紧扣住脱贫攻坚这一重大主题外,何建明也时而将笔触向历史、社会、自然和科学等领域延伸。从而使读者不仅要知道西海固曾经是多么之贫困,而且还要进一步了解隐藏在这贫困背后的昨日传说;不仅要看到西海固今日之新颜,更要了解这新颜背后又包蕴着多少动人而迷人的故事。这样一种由表及里、由一入多的叙事无疑增加了作品的宽度与厚度。
诗在远方,远方曾经很远;诗在远方,远方当下就在身边。
相距3000公里的闽宁两地看上去很远,但共同富裕的中国梦将他们连得很近……《诗在远方》镌刻下了“闽宁经验”结出的硕果。这就是《诗在远方》的独特价值之所在。
报告文学的诗性开掘
文丨石一宁
图片
闽宁镇新貌
当代重大题材是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鲜明特征。综观其报告文学创作成就,十分显而易见的是,作家始终关注和戮力表现关系重要国计民生和国家形象的“国之大者”,他的报告文学作品大多堪称“时代的报告”。长篇报告文学《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是又一新的印证。
《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叙写宁夏贫困地区在福建省的长期对口帮扶下,最终脱贫进入小康的故事。1996年开始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不同寻常之处,是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担任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导和后来一直关心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由习近平亲自创造的‘闽宁经验’,如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事业的康庄大道,就是破解世界级难题、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康庄大道,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又一次为人类文明史贡献智慧和精神的康庄大道……”
“闽宁经验”展现了一条怎样的“康庄大道”?作品序章“我心震荡……”为读者呈示了昔日“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今天的惊人巨变。作者在吴忠市同心县、盐池县、红寺堡新城,西海固的原州、西吉、海原等区县行走,目睹当地的街道、楼群、市民广场、图书馆、学校和公园,“便彻底无语,唯有心头再度强烈震荡:这里并不比我故乡苏南的那几个处于‘全国百强县(市)前列的城市外貌差多少啊’”。在固原市原州区乡下,作者发现,“这里的百姓非常讲究卫生,房间内所有的家什都摆得整整齐齐,桌子、柜子及窗玻璃,无不透亮洁净。再就是房前宅后,都是挂满果、飘着香的果树,加上院子内外都还各有一块宽敞的场地,四周又是掩阳透风的绿树……”西吉县涵江村,2017年原名“烂泥滩村”,每家农户墙壁用泥土垒成,盖屋顶的有的是瓦,有的是塑料和草秆合成物;房间通常一半在山体的洞穴内,一半露在山壁之外。村民平时用水靠牛和驴翻山越岭到5公里外的地方驮,还是污浊的黄泥水。因为穷,2016年前,全村330户中有192户从村里迁出投亲靠友打工求生。凭着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机制,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对口支援该村,修建通向村里村外的路、给每家每户安装自来水,帮助贫困户无息贷款养牛和建特色大棚,在村里开设扶贫车间安置贫困户不能独立创业的劳动力等等,加上当地政府贯彻落实中央扶贫政策,每家每户进行旧房改造与重建,建立养老保险,补贴孩子读书,两年多时间,使村子彻底变样。村里有了便民小超市、政策咨询和便民服务办公室、西吉农村商业银行专柜;有了宽阔的村民广场,广场上有可供孩子和老人游乐和运动的各种体育设施。村子的扶贫车间,使村里的妇女能在家门口上班拿工资,还能兼顾孩子和家务。曾经的贫困户苏孝平家,是两幢住房,主屋近百平方米,宅基地足球场一般大,四周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西海固地区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而如今,涵江村“这个过去几乎是全国最贫困的小山村,如今百姓竟然能享受与大都市人一样的现代化生活方式。”更大的一个奇迹,是闽宁镇(隶属银川市永宁县)的诞生。1997年,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带队来到宁夏考察,于是出现“闽宁村”,之后发展为闽宁镇,接纳来自西海固的贫困移民。今天,闽宁镇已经成为一座拥有10多万移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4万元、率先用上了许多城市都还没用上的5G这样最先进的通信技术的现代化城镇,成为“闽宁经验”的样板和我国贫困地区通过对口扶贫协作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范。
阅读这部作品,让人与作者一样心灵震荡,久久难平。这部作品对读者的冲击力,首先来自作者对宁夏西海固脱贫进小康这一新时代伟大事件的深刻认识与把握。报告文学是对事实的报告,也是对现实的报告;而从时间的长河来看,报告文学还是对历史的记录。作者对报告文学的本质和报告文学家的使命具有透彻的理解,他从宁夏西海固脱贫想到更多、看到更远,他想到和看到反贫困这一世界级难题在中国共产党人手中得到化解;想到和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又一次为人类文明史贡献智慧和精神的历史性意义;想到和看到犹如山与海之恋的闽宁扶贫协作,体现的是中国脱贫奔小康的壮丽历史进程与浩荡时代洪流,是习近平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个都不能少”、56个民族“一个都不能落下”的情怀。思想决定思路,眼界决定境界,精神指引叙事。作者高屋建瓴的思想高度与认识深度,使作品具有一种宏大和雍容的气度,如高天行云牵曳郁勃文思,如阔水深流涵养沛然神韵。
在作者的笔下,“闽宁经验”化为脱贫攻坚一线的闽宁扶贫工作者坚韧奋斗的形象,林月婵、马国林、黄水源、英子、李丹、杨明等为代表的福建扶贫干部和支教教师,林小辉、严国圣、林水英、陈德启、黄添进等为代表的闽宁企业家,20多年来以不懈的努力、艰苦的奋战、无私的奉献,有的甚至以生命的牺牲,夺得宁夏反贫困斗争的胜利。“闽宁经验”也是宁夏贫困群众在中国共产党扶贫更扶志与扶智的政策激励和扶贫干部的帮助下,改天换地建设美好家园的顽强拼搏。作品中写到扶贫车间的出现、“在家门口当工人”使宁夏贫困乡村妇女经济地位直线上升,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有的憧憬着在城里买房子,有的在家庭户口簿上的名字写在了户主一栏——“因为买新房子的钱是我在工厂做工赚回的,所以娃他爸一定让我当户主。”西吉县一位40来岁的“异常漂亮标致”的乡村女性“麦香”,尤其令读者印象深刻。“麦香”是车间主任,领导着同村五六十个女工,产品一律出口到阿拉伯国家。面对作者“如果早点看到你,一定要介绍你到北京的哪个民族歌舞艺术团之类的地方去当明星……”这些半开玩笑的话,她开心地笑说“我们(她和丈夫)不会去的。现在我的家乡很好,我们在自己的家门口工作,这就是我一生最大的愿望。这个愿望现在实现了,我会一辈子珍惜的,也会带着大家把这个厂子办好,把家乡建设得更加幸福美好!”曾几何时,西海固乃至中国所有贫困地区的乡村妇女,能有如此“在自己的家门口工作”的机会,能有如此不愿去京城只愿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的人生自信……
作者将这部作品命名为《诗在远方》,是因为“闽宁经验”创造了脱贫攻坚的壮美史诗。作品由衷感叹:“闽宁经验”,闽宁山海之恋,2000多名扶贫干部、教师和十万闽商的接力奉献,“这就是诗,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美的诗篇。”“闽宁经验”使作者发现了别有意味的历史内容,发现了时代的诗意。但我认为,诗性也是这部作品的文体追求。关于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何建明曾如此论说:“报告文学或纪实文学等写实体作品的高贵之处和精神本质,就在于它忠实于客观存在的现实和内容的全部真实性,同时又注重它的艺术表现力。”他认为,“一些题材内容很不错的写实体作品由于没有文学语言,不注重文体结构和情节的艺术处理,直白乏味的叙述方法,影响了作品的传播和阅读,基本上只能算是粗浅的史料或新闻素材。”“文学艺术性是写实体作品存在的全部意义所在。”(何建明《写实体作品的问题与前景》)这部作品的文学性,主要体现于其诗性风格。作品除了大量运用诗的语言,还穿插了多首古典与现代诗歌以及宁夏山歌和“花儿”。有些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是表现在对小说和散文手法的挪用,是报告文学的小说化和散文化。报告文学小说化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故事性和可读性,但也颠覆了真实性这一报告文学的质的规定性,从而失去了读者的信任;报告文学散文化固然也是对文学性的一种寻求,但失之适度,喧宾夺主,弱化了报告文学的新闻性。而报告文学的诗性开掘和探索,则有可能既强化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同时又坚持报告文学文体的新闻性和非虚构性,因为如同诗歌是诗人的内心独白,诗性的语言也是一种直接的现实性与真实性的呈现,凝练的语言风格也更能体现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呵,是的,西海固,你昔日那贫困、破旧、落后甚至愚昧的景致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一个新的、美丽的、现代而时尚的新西海固已经在我们面前崛起,不仅有一大批令人心动的‘麦香’和她们的孩子、丈夫,还有雄健的马儿、高高的山梁、蓝蓝的天空、青青的草原和宽阔的公路,更有无垠秀美的山川与原野……”这样的诗化语言在作品里多得可信手拈来,它们是对客观现实的记录,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也是报告文学艺术本体的丰富性实践。
从脱贫到振兴:时代经验的表呈与想象
文丨傅逸尘
图片
“百井扶贫”工程使西海固人民品尝到甘甜井水
在全国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接续努力、踔厉前行之际,回望来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无疑是艰辛而又辉煌的。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无疑是这段历史进程中的高光亮点。何建明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宁夏人民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围绕着福建与宁夏两省在结对帮扶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展开叙事,以宏阔的历史吞吐、精微的细节呈现,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出向小康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民族、国家、社会、民生等各层面、系统性的变化,梳理、概括、表呈“闽宁经验”,由此折射出整个中国社会在扶贫攻坚、乡村振兴历史进程中的奋斗轨迹。
《诗在远方》把福建帮扶宁夏摆脱贫困、走向振兴的努力看作是一部时代的史诗,而“闽宁经验”无疑是这部时代史诗中最富有浪漫激情和想象力的华彩乐章。作品一开头就写出了宁夏西海固地区贫困的严峻状况。这个名字有“海”的地方,却因为严重缺水而成为当时中国最贫穷的地方之一。1996年秋,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部署安排了福建与宁夏对口扶贫协作,而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担任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从此,宁夏脱贫工作翻开了新的一页。《诗在远方》重点围绕着宁夏“闽宁村”的建设,描写福建的一代又一代扶贫工作者按照习近平同志的指示,帮助宁夏人民发展产业、安居乐业的艰辛探索。在“闽宁镇”建设模式成功的基础上,宝贵的“闽宁经验”得以提炼、升华。
现实题材尤其是重大题材报告文学写作必须注重调查研究,只有通过采访调查、查阅资料,才能深入理解收集到的事实,发现想要彰显的主题。尤其是近年来,脱贫攻坚成为主流甚至热门的题材领域,同质化的报告文学文本有很多,作家的创作往往会遇到一般性材料过剩和有意味故事欠缺的双重难题,这就十分考验作家的判断力和思想力。在两年时间里,何建明多次赴宁夏实地探访采访,先后前往西吉、同心、泾源、隆德、彭阳、海原、盐池、闽宁镇、红寺堡区等近40个采访点,采访脱贫农户、当地扶贫干部、福建挂职干部、在宁投资兴业的福建企业家及援宁医生、教师等80余人,收集各类材料400余份。在《诗在远方》中,何建明艺术化地再现了闽宁对口扶贫20多年历史进程中的平凡故事、重大事件,展现了“闽宁携手、山海情深”的时代主题和人的光辉。
《诗在远方》通篇贯穿着“人民性”的文学思想和美学原则,自觉地把创作的目光投射到人民大众的身上,所选择的人物和事例,都带有强烈的民生关切和人文关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扶贫工作者形象,他们集合在一起,组合成中国扶贫工作者的整体群像。其中,特别感人的当数时任福建省扶贫办主任的林月禅同志。如今,她已是退休多年的老人、走路颤颤巍巍,口齿不清,但当年,她是一个风风火火、雷厉风行的女干部。在习近平同志的直接领导下,不辞劳苦,来回奔波两地之间,理顺复杂关系,解决各种难题,组织安排企业前往贫困地区投资,把当地困难群众安排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就业,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闽宁镇”的建设,她的作用更加凸显。她把人生最好的一段岁月,都奉献给了宁夏的扶贫事业。现在说起“闽宁镇”,老人仍然激动不已,好像又年轻了许多。这个扶贫工作者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此前,有了电视剧《山海情》持续热播的成功铺垫,再来阅读报告文学《诗在远方》,并不会感到重复;尽管会从书中读到电视剧中的故事和人物原型,但收获的却是一种新鲜而深沉的阅读体验。与电视剧对戏剧性故事情节的倚重不同,《诗在远方》以一种散文化的形式、有“我”的代入视角、优美的语言和处处流淌诗意的抒情表达,生动记录、展现了从深度贫困到消除绝对贫困,从贫困样本到脱贫典型的伟大历史性转变的全过程。
《诗在远方》的写作中,何建明有意识地在实与虚、重与轻、面与点、写实与浪漫的关系上下功夫;在文本的物质层面,进行了极为扎实细密的采访与叙事,打造起坚实致密的生活经验。写实并非堆砌事实,而是要体现作家的洞见和思想。也就是说,仅仅调查是不够的,还要辩证分析,寻找到最本源的特质来描绘历史进程、塑造人物形象进而揭示生活的内在经验。在何建明的创作谈中,我们看到,“诗在远方”是百姓期待走出六盘山、飞越贺兰山,看一看真正的大海和清洌的甘泉;“诗在远方”是扶贫工作者的心愿与情怀。作家的“诗在远方”——希望能把民族、国家和人民的“远方的诗”真实地记录下来,再呈现给这个世界。而这些,都成为现实。因为,这里的“诗”与“远方”,代表着美好和希望。
何建明以“诗在远方”这样一个极其跳荡且蕴含着丰富可能性的书名,将内陆戈壁与辽远大海勾连起来,延伸出一个内涵隽永的核心意象,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和丰满典型的人物形象,对扶贫攻坚历史进程中具有代表性的“闽宁经验”进行了具象演绎,让读者经由那种遥远的内陆与辽远的海洋之间的互动、携手,凝聚起对命运共同体的集体认同与想象,体会到那种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与力量,进而更加全面而准确地理解、把握诸如“先富带动后富”及至“乡村振兴”的国家意志背后的底层逻辑。

玻璃钢生产厂家彩绘玻璃钢雕塑工厂南宁抽象玻璃钢雕塑销售厂家河南周年庆典商场美陈费用商场美陈杂志推荐通用玻璃钢雕塑厂家报价江苏商场创意商业美陈价格长沙户内玻璃钢雕塑销售厂家玻璃钢人像雕塑多少钱玻璃钢抽象景观雕塑报价陕西玻璃钢雕塑摆件无锡玻璃钢仿铜雕塑厂家花朵校园玻璃钢雕塑制造青海玻璃钢花盆多少钱雕塑上树脂好还是玻璃钢好珠海玻璃钢卡通雕塑供应厂家邳州商场装饰美陈绍兴环保玻璃钢雕塑销售电话玻璃钢艺术雕塑被热捧如何选购大玻璃钢花盆荣昌电影道具玻璃钢雕塑大武口玻璃钢雕塑销售嘉峪关仿真玻璃钢雕塑安装宝山区小型玻璃钢雕塑厂家直供怀化玻璃钢雕塑厂家供应镜面玻璃钢雕塑定制武汉商场玻璃钢花盆四川商城玻璃钢园林艺术雕塑玻璃钢雕塑属于哪个项目大类绍兴玻璃钢仿铜雕塑定制福建玻璃钢仿真水果雕塑香港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让美丽中国“从细节出发”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汪小菲曝离婚始末遭遇山火的松茸之乡雅江山火三名扑火人员牺牲系谣言何赛飞追着代拍打萧美琴窜访捷克 外交部回应卫健委通报少年有偿捐血浆16次猝死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重要因素高校汽车撞人致3死16伤 司机系学生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正式揭幕中国拥有亿元资产的家庭达13.3万户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许家印被限制高消费饲养员用铁锨驱打大熊猫被辞退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特朗普无法缴纳4.54亿美元罚金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联合利华开始重组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杨倩无缘巴黎奥运“重生之我在北大当嫡校长”黑马情侣提车了专访95后高颜值猪保姆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专家建议不必谈骨泥色变沉迷短剧的人就像掉进了杀猪盘奥巴马现身唐宁街 黑色着装引猜测七年后宇文玥被薅头发捞上岸事业单位女子向同事水杯投不明物质凯特王妃现身!外出购物视频曝光河南驻马店通报西平中学跳楼事件王树国卸任西安交大校长 师生送别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男子被流浪猫绊倒 投喂者赔24万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回应蜉蝣大爆发钱人豪晒法院裁定实锤抄袭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胖东来员工每周单休无小长假白宫:哈马斯三号人物被杀测试车高速逃费 小米:已补缴老人退休金被冒领16年 金额超20万

玻璃钢生产厂家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